倪同知加冠服致仕

行春露冕未须奇,章服还加去郡时。
汉吏不求名赫赫,闽山犹怪去迟迟。
十年佐政心如水,七县生灵口似碑。
我欲留君犹未得,江边父老亦奚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倪同知加冠服致仕》是明代诗人王鏊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段经历,具体如下:

  1. 作者介绍
  • 王鏊(1450年—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是明朝时期的学者和官员。他出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是汉族人,以其博学和深厚的文化造诣被后世广泛称赞。
  1. 原文解析
  • 诗的原文如下:“行春露冕未须奇,章服还加去郡时。汉吏不求名赫赫,闽山犹怪去迟迟。”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涯的感受和思考。“行春露冕未须奇”意味着他在春天出行时并不感到惊讶或特殊,“章服还加去郡时”则描绘了他离开职位时的场景,而“汉吏不求名赫赫”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的态度,最后一句“闽山犹怪去迟迟”则表达了当地人对他离去的不舍和遗憾。
  1. 作品赏析
  •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感慨。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德初年,当时的诗人王鏊经历了从官场到退休的转变过程。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倪同知加冠服致仕》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记录了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社会风貌。

通过对王鏊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