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林屋洞

蓬山有路那能到,林屋无扃可数来。
宝笈石函难复见,金庭玉柱为谁开。
秪愁黯黮浑无地,又恐砰鍧忽有雷。
不是隔凡凡自隔,重门欲叩更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游林屋洞》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诗。《再游林屋洞》是王鏊以诗人的身份,对林屋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历史的深刻感受和理解的表达。以下是这首诗及其内容的介绍:

  1. 诗作背景:《再游林屋洞》的作者王鏊是明朝的一名著名文学家、学者,他的学问广博且精于鉴赏,在明代文风变革中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

  2. 诗歌原文
    蓬山有路那能到,
    林屋无扃可数来。
    宝笈石函难复见,
    金庭玉柱为谁开。
    秪愁黯黮浑无地,
    又恐砰鍧忽有雷。
    不是隔凡凡自隔,
    重门欲叩更徘徊。

  3. 诗歌解析

  • 意境描绘:《再游林屋洞》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林屋洞的壮丽景观,如“蓬山有路那能到”形容洞口难以到达,而“林屋无扃可数来”则描绘了洞口内密如丛林的景象。
  • 文化寓意:诗中还隐含了道教文化的象征意义,如“宝笈石函难复见”反映了古代文物的稀有与珍贵,以及“金庭玉柱为谁开”暗示着道教神仙的传说。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敬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徘徊不去的迟疑与期待,这体现了诗人对探索自然的无限热情与对神秘力量的深深敬畏。
  1. 历史价值
  • 自然景观保护:《再游林屋洞》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向后人传达了林屋洞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和保护这一自然奇观。
  • 旅游开发:诗中描述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林屋洞成为了一个集观光、休闲、科研于一体的重要景点。

《再游林屋洞》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资产,它记录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