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和施鸣阳

十日愁霖一日晴,晴时旋听屋檐鸣。
摧颓杨柳春无奈,狼藉梅花梦自惊。
触石玄云随处起,中天红日几时明。
唯君不为冲泥怯,一慰闲居索莫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苦雨和施鸣阳》是明代诗人王鏊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人简介
  •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被誉为震泽先生。
  • 王鏊不仅博学有识鉴,还精于经学,对弘治、正德间文体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诗歌原文
    十日愁霖一日晴,
    晴时旋听屋檐鸣。
    摧颓杨柳春无奈,
    狼藉梅花梦自惊。
    触石玄云随处起,
    中天红日几时明。
    唯君不为冲泥怯,
    一慰闲居索莫情。

  2. 诗歌鉴赏

  • 诗中描绘了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阳光明媚的景象。
  • 通过对比晴天与雨天的屋檐声,突出了自然变化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
  • 描述了春天里柳树和梅花的衰败景象,以及这种变化给诗人带来的心理影响。
  • 通过对“触石玄云”和“中天红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待。
  • 最后一句“唯君不为冲泥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或知己的赞赏。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不详,但据推测可能是在明代中期。
  • 当时正值文学和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文人多有反思和抒发情感之作。
  • 王鏊作为当时的文学家,很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
  1. 文学地位
  • 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苦雨和施鸣阳》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 该诗也体现了王鏊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
  1. 后世影响
  • 《苦雨和施鸣阳》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学习明代诗歌的一个经典。
  • 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对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
  • 该诗也被收录在多个文学选集中,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

《苦雨和施鸣阳》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文化的传承。它不仅展示了王鏊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传统,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审美的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