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八月中秋夕再至灵岩

灵岩高处尚堪梯,佳节重来路不迷。
日落湖山天远近,云移台殿月东西。
千年杜宇还悲蜀,一舸鸱夷竟去齐。
往事凄凉那可问,悬崖荒藓没前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闰八月中秋夕再至灵岩》是北宋时期的诗人苏辙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他是苏洵(苏轼的父亲)的三儿子,也是苏轼的弟弟。在文学上,他与兄长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
  1. 诗歌原文
  • 日落湖山天远近,云移台殿月东西。:描述了日落时分,夕阳渐渐消失在远方的湖山之中,而天空中月亮却开始在东方升起,云彩也在慢慢地移动,仿佛在变化着位置。
  • 千年杜宇还悲蜀,一舸鸱夷竟去齐。:这里的“杜宇”指的是古代蜀地的杜宇鸟,象征着蜀地的悲哀;“鸱夷”则是古代的一种容器,这里比喻着离别的场景。诗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 往事凄凉那可问,悬崖荒藓没前题。: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历史久远、人事已非的感觉,往事变得如此凄凉,以至于无法再询问。悬崖上的苔藓已经长出了新的覆盖,似乎一切都已经改变,无法找回过去的踪迹。
  1. 艺术特色分析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事变迁来传达诗人的情感,情景交融,富有画面感。
  • 语言精炼:诗中的用词精准,如“日落湖山天远近”,“云移台殿月东西”,都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心境。
  • 情感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1. 文化价值
  • 中秋节的传统:在中国,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首诗作为宋代文学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的节日氛围和文化特点。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的能力,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
  • 历史记忆的传承: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这种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1. 现代意义
  • 文化传承:《闰八月中秋夕再至灵岩》作为古典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它不仅能够让人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 审美教育: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对于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欣赏这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 情感共鸣:对于现代人来说,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能够引起共鸣。这首诗中对故乡、历史和自然的深情描写,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闰八月中秋夕再至灵岩》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苏辙高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社会文化的风貌。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的人士去阅读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