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元宵兴倍增,羊皮鱼枕各分明。
缭丝新出滇南样,独惜伊人见未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岁岁元宵兴倍增,羊皮鱼枕各分明。
缭丝新出滇南样,独惜伊人见未曾。
《忆秉之其二》是明代诗人王鏊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元宵节兴味倍增和对友人未能相见的感慨。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王鏊在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土。
诗中的“岁岁元宵兴倍增”反映了诗人对于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与喜爱。王鏊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元宵节的景象,如“羊皮鱼枕各分明”和“缭丝新出滇南样”,展现了节日中的独特物品和习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忆秉之 其二》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蕴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其文化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忆秉之其二》不仅是王鏊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明代文化的缩影和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学作品在传达历史文化和抒发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王鳌的诗歌作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