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州序 过太湖

东山如画,西山如黛,七十峰峦映带。
白银堆里,分明涌出楼台。
最喜微风不起,明月高悬,万顷玻璃碎。
始知世上,也有蓬莱。
濯足船头好快哉。
笳鼓闹,管弦沸。
看画船摇曳人初醉。
千载后,定谁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梁州序·过太湖》是明代诗人王鏊创作的一首曲,描述了东山如画、西山如黛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明月高悬、微风不扰的美妙时刻,感受到世间也有蓬莱仙境般的美好。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东山如画,西山如黛,七十峰峦映带。白银堆里,分明涌出楼台。最喜微风不起,明月高悬,万顷玻璃碎。始知世上,也有蓬莱。濯足船头好快哉。笳鼓闹,管弦沸。看画。

  2. 诗歌内容解读

  • 自然描绘:王鏊通过“东山如画,西山如黛”这样的句子,描绘出太湖东山和西山的秀美景色,用“七十峰峦映带”形象地表达了山峰连绵起伏的景象。
  • 建筑之美:“白银堆里,分明涌出楼台”则展现了太湖之滨楼台亭阁的美丽,如同白银堆砌而成,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意境营造:诗中“最喜微风不起,明月高悬,万顷玻璃碎”等句,不仅描绘了月下的美景,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让人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完美平衡。
  • 人生哲理:“始知世上,也有蓬莱”这句话透露出诗人对于人间美景的感慨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 生活体验:“濯足船头好快哉。笳鼓闹,管弦沸”,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热闹与欢乐。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
  • 文化意蕴:“看画”,这里的“画”指的是画作或绘画艺术,诗人通过观赏画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文人墨客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1. 文学价值
  • 艺术性:《梁州序·过太湖》作为明代诗歌,展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才华。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 思想内涵:诗歌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
  • 历史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诗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社会风貌。
  1. 鉴赏分析
  • 语言风格:王鏊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其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 意象运用:诗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来塑造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之中。例如,“白银堆里,分明涌出楼台”中的“白银堆”和“楼台”,既富有想象力,又极具美感。
  • 情感表达:王鏊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梁州序·过太湖》中,诗人通过对太湖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满足。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梁州序·过太湖》不仅是明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还可以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