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秋夜感兴 其九

万派源头一贯之,入门朱陆未应岐。
鸣冤定论浑多事,只向人间管是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秋夜感兴·其九》是明朝王渐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探讨这首诗之前,需要先对王渐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王渐逵,作为明朝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王渐逵的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山中秋夜感兴·其九》便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自然与禅理的一种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山中秋夜感兴·其九》的原文如下:

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追求,注重精神修养的人生态度。首两句“常于感应验中和,动处过时静亦过”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主张在动静之间寻求平衡和谐,认为过于执着世俗的功名利禄,最终会失去内心的平静。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

“若是深居资讲说,岂知禅定有头陀”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禅宗修行理念。他认为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谈论,而没有实际去体验和实践,那么就无法真正领会禅宗的真谛。这里的“头陀”原指出家人,但在这里也引申为一种修行的状态,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楚殿烟微”,不仅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还隐含着历史的沧桑感。同时,“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等句,则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山中秋夜感兴·其九》不仅是王渐逵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哲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在文学上的贡献与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