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通惠寺

宝地开龙象,珠光布法筵。
风凝祗树雪,日丽梵花烟。
尘迹山将远,禅心月共玄。
淹留爱风景,潇洒夜分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通惠寺》是一首明代诗人王慎中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通惠寺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
  • 王慎中(1504年—1539年),字道思,福建晋江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王慎中在科举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为官员,但因与权贵不和而辞官回乡。他晚年专注于学术和文学创作,有《遵岩集》传世,其作品深受后世好评。
  1. 诗歌原文
  • 宝地开龙象,珠光布法筵。风凝祗树雪,日丽梵花烟。尘迹山将远,禅心月共玄。淹留爱风景,潇洒夜分眠。
  1. 诗歌赏析
  • 开篇“宝地开龙象”:这句用比喻手法形容寺庙周围环境之美,如同龙象般庄严神圣,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感觉。
  • “珠光布法筵”:通过“珠光”和“法筵”两个意象,表现出寺庙内佛事活动的辉煌与庄严,同时也隐喻着佛教文化的璀璨和深邃。
  • “风凝祗树雪”:描绘了冬日里寺庙周围的树木披满积雪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冷的氛围。
  • “日丽梵花烟”:阳光下,寺庙内的佛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形成了一种祥和而宁静的画面。
  • “尘迹山将远”: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逐渐远离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 “禅心月共玄”: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对禅宗思想的领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 “淹留爱风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也暗示了对这种美好环境的留恋。
  • “潇洒夜分眠”:描绘了夜晚时分,诗人在寺庙中安静休息的场景,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王慎中的《宿通惠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蕴含着诗人对于生活、修行和哲学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