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吟送人之桐庐 其二

高台巀嵲俯江湍,古木苍厓清昼寒。
千载山川犹物色,当时诸将枉登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钓台吟送人之桐庐·其二》是明代诗人王立道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高耸入云的钓台和苍凉的古木,以及清冷的江水和宁静的山川景象。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简要赏析:

  1. 诗歌原文
    高台巀嵲俯江湍,
    古木苍厓清昼寒。
    千载山川犹物色,
    当时诸将枉登坛。

  2. 诗歌赏析

  • 高台与江流:首句“高台巀嵲俯江湍”通过描述高耸入云的钓台,展现了其雄伟壮观的景色。这里的“巀嵲”形容山势高峻,给人一种威严而庄严的感觉。接着以“俯江湍”来形容钓台俯瞰江流的态势,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动态美的存在。
  • 古木与寒风:次句“古木苍厓清昼寒”,通过描写苍老而坚韧的古木和清冷的清晨氛围,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孤寂的感觉。这里的“苍厓”指的是山崖,而“清昼寒”则形容了早晨阳光照在山崖上的景象,既体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
  • 时间的穿越:第三句“千载山川犹物色”,通过提及千载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长河的感慨。这里的“山川”不仅指自然景观,也暗含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同时,“物色”意味着这些景物依然保持着它们原有的色彩和风貌,给人以时间流转中的永恒之感。
  • 历史的见证:最后一句“当时诸将枉登坛”,则转向了历史的维度,提到曾经有众多英雄人物在此登坛(即登上祭坛)进行祭祀或庆祝活动。这里的“枉登坛”表达了一种徒劳无功或虚名的象征,暗示着那些英雄人物最终未能实现他们的抱负,只能留下遗憾。

王立道的《钓台吟送人之桐庐·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意味和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