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靖节 其二

避喧舍幽林,蓬荜日高卧。
开门见青山,相看久逾好。
白云何处来,飞在檐前堕。
淡泊涉世清,意闲尘勿搅。
主静岂无方,此乐不可道。
黄精肥可飧,石泉清可澡。
默默观大运,息心以为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陶靖节 其二》是明代诗人汪时中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明代,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汪时中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个人的思想境界。
  1. 诗歌原文
    深绿覆晴窗,物变莺声老。逝者如斯夫,韶盛岂长保。我今五十三,还念发未燥。儿嬉如昨日,忽惊衰白早。同侪三五人,墓木亦巳抱。老死何足叹,吾生亦已矣。
  •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以及对生命态度的领悟。
  1. 诗歌鉴赏
  • 自然之美:诗中“深绿覆晴窗,物变莺声老”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窗外的深绿色覆盖着明亮的窗户,随着时间的流逝,春天的景色也在悄然变化。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
  • 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韶盛岂长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里的“逝者”指的是时间,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不持久。这种感慨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警醒。
  • 生命态度:“还念发未燥,老死何足叹”反映了一种超脱的态度。作者虽然年过半百,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死亡的淡然。这表明了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即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生死为念。
  • 友情与怀旧:“儿嬉如昨日,忽惊衰白早”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老年变化的无奈。这句中的“儿嬉”指的是童年的游戏和欢笑,而“衰白”则是指年华老去的迹象。这种怀旧情绪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青春的惋惜。
  • 哲理思考:“墓木亦巳抱,老死何足叹”是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墓地上枯死的树木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作者却能以超然的心态面对死亡,认为死亡不是值得畏惧的事情。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生命观,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1. 创作背景
  • 《和陶靖节 其二》的创作可能受到了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的诗作以其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风格著称,而汪时中在此诗中也展现了类似的主题。这种创作背景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前人作品的敬仰,也显示了他们对传统文人精神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意象鲜明: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如“深绿”、“莺声”、“逝者”、“墓木”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
  • 情感真挚: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真挚动人,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探求。

《和陶靖节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