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周子答妇

目断故园柳,身恋上林枝。
吾当恨霜鬓,卿亦叹蛾眉。
两地栽黄檗,辛苦不相知。
入梦惊猧短,裁音托雁迟。
惟馀子夜月,曾照流黄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周子答妇》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著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王世贞: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苏州府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还曾因杨继盛事件受到牵连,表现出了其政治上的复杂性。
  • 诗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内容推测,它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感经历或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诗中透露出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目断故园柳,身恋上林枝。吾当恨霜鬓,卿亦叹蛾眉。两地栽黄檗,辛苦不相知。入梦惊猧短,裁音托雁迟。惟馀子夜月,曾照流黄机。
  • 翻译:看着故乡的柳树,我心生留恋,想象着你在那遥远的上林之地。我本应感叹岁月的无情,你也同样叹息青春易逝。我们在两地相思,如同种植两颗黄柏树一样难以相见,彼此的辛苦却无法相知。梦中惊醒时,只见一只小兽,声音仿佛是远方的信使。只有那夜晚的月亮,还曾照亮过我们的流黄机(一种古代女性缝纫用具)。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王世贞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艺术手法: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和象征手法,如“两地栽黄檗”和“两地相思”,既展现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寓意了彼此间的孤独和隔阂。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文人的才情,又不失真挚的情感表达。
  1. 历史影响
  • 文学史地位:《代周子答妇》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王世贞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材料。
  • 后世评价:诗中的深情厚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使得《代周子答妇》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1. 创作背景
  • 情感寄托: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夫妻之间往往难以跨越地理的距离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首诗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了主人公对远方妻子的无尽思念。
  • 个人经历:虽然王世贞本人的政治生涯较为坎坷,但他的诗作仍能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反映出他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感情。
  1. 相关研究
  • 文学理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特征,即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语言的精炼之美。
  • 文化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代周子答妇》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著称。这首诗不仅是王世贞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侧面。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爱情和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