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池头倡和诗,相逢曾是去年时。
每惭司马恒多病,不及扬雄善属辞。
积雨山城凝怅望,青春幕府重论思。
想应珂佩珊珊日,芍药当阶午影迟。
寄权都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权都事》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是文学上的一个作品,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
诗人简介:汪广洋,字朝宗,元明间扬州府高邮人,流寓太平。他少事余阙,通经学,善篆隶,尤工诗歌。元末举进士,朱元璋召为元帅府令史,历江南行省都事、江西行省参政,入为中书参政。洪武四年,为右丞相。他的生平经历丰富而复杂,其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诗歌原文:《寄权都事》原文为“忆昔池头倡和诗,相逢曾是去年时。每惭司马恒多病,不及扬雄善属辞。积雨山城凝怅望,青春幕府重论思。想应珂佩珊珊日,芍药当阶午影迟”。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昔日在池头共同吟诗的情景的回忆,汪广洋展现了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并感叹自己未能超越前贤的成就。
历史影响:作为元末明初的文人,汪广洋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关注,其深远的影响亦延续至今。在文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汪广洋及其作品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汪广洋的《寄权都事》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艺术,还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