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落星石

今夕兴不浅,月高湖水平。
稳乘白鹞子,直到豫章城。
山酒开孤寂,洞箫闻数声。
匡庐青未了,相近眼偏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过落星石》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作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品原文
今夕兴不浅,月高湖水平。  
稳乘白鹞子,直到豫章城。  
山酒开孤寂,洞箫闻数声。  
匡庐青未了,相近眼偏明。  
  1. 作者简介
  • 汪广洋(1316年—1370年),字朝宗,元末至明代初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原籍扬州府高邮,流寓于太平。汪广洋少时便开始涉猎经学、通晓篆书与隶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在元末举进士后,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江南行省都事、江西行省参政等。然而,由于卷入胡惟庸党案,汪广洋最终被谪至海南,并最终赐死。他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波折,但他的文学作品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 主题分析
  • 自然景观描写:《夜过落星石》中对月亮高悬、湖面平静以及白鹞子飞行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这不仅反映了汪广洋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和谐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人文情感体验:诗中的“山酒开孤寂”,不仅描绘了落星石周围的环境,更是通过饮酒这一行为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洞箫闻数声”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清高与雅致。
  • 哲学思考:通过对匡庐(庐山)的描绘,汪广洋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中提到“匡庐青未了”,意味着虽然山水依旧,但人的情感已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所流转。
  1. 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在押韵方面,《夜过落星石》采用了严格的五言律诗格式,使得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 意象鲜明:汪广洋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夜晚的景色和心情,如“白鹞子”、“落星石”等,这些意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富有象征意义,使整首诗的意境深远。
  • 情感真挚:汪广洋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对明月的赞美,还是对落星石的描写,都透露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夜过落星石》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展示了汪广洋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元末至明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对于喜欢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