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南楼

久负烟霞想,多为汗漫游。
谁知岭外客,独上斗南楼。
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
西山馀爽气,早晚是新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交州南楼》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其内心的孤独和对远方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交州南楼》是汪广洋在游览交州南楼时即兴创作的。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流露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来看,它很可能是在明初,也就是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的。
  • 作为元末明初的文人,汪广洋可能经历了许多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过往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1. 诗歌原文:《交州南楼》久负烟霞想,多为汗漫游。谁知岭外客,独上斗南楼。碧树藏蛮逻,清歌发蜑舟。西山馀爽气,早晚是新秋。
  • “久负烟霞想”,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水之间的向往之情。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 “多为汗漫游”,这里“汗漫游”可能是用来形容长途跋涉,形容诗人为了追寻心中的美景而四处奔波。
  • “谁知岭外客”,这里的“岭外客”可能是指那些居住在山岭之外的游子或过客。他们远离家乡,独自来到这遥远的角落,寻找心灵的慰藉。
  • “独上斗南楼”。这里的“斗南楼”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或地点,诗人选择了独自登楼,以抒发他对远方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 “碧树藏蛮逻”,这里的“碧树”指的是茂盛的树木,而“蛮逻”则是一种部落的名称。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树木和部落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 “清歌发蜑舟”,这里的“蜑舟”可能是指一种小型的船只,船上的人们唱着清新悦耳的歌曲。这种歌声与海浪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氛围。
  • “西山馀爽气”,这句话中的“西山”可能是指一座高山,山上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 “早晚是新秋”,这里的“新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诗人通过描述早晚时分的景色,传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新季节的期待和欢迎。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写人。他通过描绘山岭之外的人——岭外客,表现了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 诗人通过独上斗南楼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孤独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他选择独自面对自然,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诗人领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从而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创作年代虽然无法考证,但作为明代早期的诗歌作品,它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手法上,《交州南楼》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壮阔的自然景观,也有细腻的情感表达。通过描绘山岭、树木、船只等元素,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诗意的世界。
  • 在诗歌结构上,首句“久负烟霞想”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整首诗的主题。而最后两句“早晚是新秋”则起到了总结全诗的效果,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完整的美感。

《交州南楼》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邃哲理和强烈情感的人生诗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