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凰台怀孙伯融

故人不可见,远怀良未开。
烟树暮云合,江帆春雨来。
含情望三益,抚卷歌七哀。
聊以酒一斗,携上凤凰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凤凰台怀孙伯融》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和对友人孙伯融的怀念,还透露了作者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故人不可见,远怀良未开:表达了一种对已逝或不可及之人的思念之情。”故人”指的是过去的友人或熟人,”不可见”可能指的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相见,而”远怀”则暗示了这种思念的遥远和深沉。
  • 烟树暮云合,江帆春雨来: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春天的景象,”烟树”和”暮云”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而”江帆春雨来”则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重逢。
  • 含情望三益,抚卷歌七哀:这里的”三益”可能是指某种美好的事物或愿望,但具体含义不详。”抚卷歌七哀”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友人的深切悼念。
  • 聊以酒一斗,携上凤凰台:诗人选择用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携带美酒登上凤凰台作为结束,这里的”凤凰台”可能是作者心中的一个象征,代表着对友人的追思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 作者简介
  • 汪广洋:元明间扬州府高邮人,流寓太平,字朝宗。少事余阙,通经学,善篆隶,尤工诗歌。元末举进士,朱元璋召为元帅府令史,历江南行省都事、江西行省参政,入为中书参政。洪武四年,为右丞相。为人宽和自守。后以胡惟庸党案,谪海南,赐死。有《凤池吟稿》。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均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
  1. 诗歌鉴赏
  • 意象运用:诗中的“烟树”、“暮云”等自然景象,以及“江帆”、“春雨”等动态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情感表达:通过对故人的思念、对美景的描写和对命运的感慨,汪广洋展现了自己复杂而深沉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是对未来可能遭遇的无奈和悲壮的预示。
  •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传统的律诗形式,每句字数固定,音律和谐。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掌握。
  1. 文化背景
  • 元明交替:汪广洋的生平经历了元朝到明朝的过渡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元末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感受。
  • 江南行省:汪广洋曾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其中在江南行省的经历尤为丰富。这段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增加了作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 政治变迁:作为一位经历过元末动乱的文人,汪广洋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他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和思考。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有对时代风云的深刻洞察。
  1. 诗歌意义
  • 怀旧情绪:通过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汪广洋的诗歌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这种情感在现代依然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 情感抒发:在这首诗中,汪广洋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意象,而是选择用最简单的语言直抒胸臆,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容易引起共鸣。
  • 历史反思:通过描述元末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汪广洋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现实,展望未来。

《登凤凰台怀孙伯融》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友人怀念的诗歌,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载体,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也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元明之际的历史变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