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先衰感鬓丝,孤踪不定益凄其。
十年结客家贫日,万里怀人泪尽时。
渤海波深鸥没久,江山秋老雁归迟。
长天一望情无极,空写新诗寄别离。
寄怀无尘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无尘上人》是一首明末清初的诗歌。李标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无尘上人的深切怀念之情。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作品原文:蒲柳先衰感鬓丝,孤踪不定益凄其。十年结客家贫日,万里怀人泪尽时。渤海波深鸥没久,江山秋老雁归迟。长天一望情无极,空写新诗寄别离。
作者介绍:李标,字少微,号蒲柳先生,明朝末期至清朝初年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佛法的参悟。在艺术风格上,李标擅长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深邃的情感和哲理。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寄怀无尘上人”为题,通过对自然界景象的描绘——如蒲柳、海浪、秋风和远山等——来隐喻自己对无尘上人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诗中的“蒲柳先衰”可能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孤踪不定”则表达了一种对无尘上人不可知的未来和行踪的关切。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精炼,通过对比自然的变迁与人的情感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文化影响:《寄怀无尘上人》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这样的诗歌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层面的慰藉,这也是该诗歌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寄怀无尘上人》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表达人生感慨的一种典型范例。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