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秋八首 其四

旧不解惊秋,于今预理愁。
雄风三楚国,残月四更楼。
天外芙蓉剑,人间竹叶舟。
凉宵聊邂逅,不似梦中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迎秋八首 其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创作于唐大历元年(766年)秋,当时杜甫在夔州。此诗以秋风为引,抒发了他对国家动乱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是杜甫“秋兴八首”系列中的第四首,这一组诗作集中反映了杜甫对国家政治动荡和自身流离失所生活的感怀。杜甫通过秋天这一主题展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表达了他对长安政局变化的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哀。

杜甫的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单纯的抒情之作,它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是唐代中叶的重大动乱,它不仅摧毁了唐朝的国运,还深刻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因此,《秋兴八首·其四》不仅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杜甫在诗中通过对长安城的描述,折射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现状,体现了他作为时代文人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迎秋八首 其四》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诗中“听说长安政局变化很大”、“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换了新主,朝廷里的文臣武将已不同往时”等句子,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迎秋八首 其四》不仅是杜甫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映,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