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秋八首 其六

当暑病犹轻,离魂几日阴。
羽笙天上曲,沟水路傍吟。
渡鹊无聊事,归禽有限心。
炎光劳缱绻,回首怨寒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迎秋八首其六》是明代思想家王夫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事迹:王夫之,字夫之,号念孙,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是明末清初思想界的领军人物,还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多种著作,展现了他在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深厚造诣。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迎 秋 八 首 其 六》是《迎秋八首》中的最后一首,诗中写道:“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瞿唐峡口,遥望曲江头的景象,秋风萧瑟,远处的山峦被风烟笼罩,显得格外宁静与深远。
  • 诗句解析:此句通过视觉描写,将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观紧密结合,表达了在这样一片广阔而深远的自然景象中产生的孤独感和历史的沧桑感。”万里风烟接素秋”不仅形容了秋天的景色,还暗含了诗人心中对于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通过这首诗,王夫之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他以“离魂几日阴”开头,暗示了长时间的分离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和担忧。
  • 历史反思:诗中的“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反映了诗人对于唐代长安城的深刻记忆,同时也隐喻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批评。通过对古都的历史回顾,诗人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期望。
  • 文化情怀:诗中的“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则揭示了诗人对古代帝王生活的感慨,同时表达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的根基和价值是永恒的。

王夫之的《迎秋八首其六》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一位思想家对国家命运、历史文化以及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