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项不损之燕

十年长路客心惊,此日春风送子行。
汶上梨花飞雪尽,济滨杨柳着烟轻。
逢时岂必因杨意,对策还应学贾生。
一往三年弹指过,故人拭眼看飞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项不损之燕》是李流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李流芳,明代著名文学家和画家,字长蘅,号泡庵、慎娱居士,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 艺术成就:李流芳在绘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画风受到吴镇、黄公望等大师的影响,具有峻爽流畅的特点,被尊称为“画中九友”之一;此外,他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尤以行草见长。
  1. 诗歌原文
  • 诗句赏析:《送项不损之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项不损离别之际的不舍与祝愿。诗中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物性格。
  • 情感表达:此诗充分展示了李流芳作为文人的情感深度和艺术修养,其文字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读来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创作于明代,这是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各种文化交流频繁,诗人们对诗歌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热情。
  • 时代意义:通过《送项不损之燕》这样的作品,可以窥见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仍能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体现了个人的高洁情操和审美追求。

《送项不损之燕》不仅是一首风格清新的诗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态度,也折射出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的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洗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