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山坳红紫堆,皋亭五月熟杨梅。
家家火树垂千缬,日日冰盘荐百枚。
尚拟趁晴看饱去,却怜和雨摘将来。
莫论风味如西碛,齿软还须嚼几回。
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是明代诗人李流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流芳,字文伯,号少卿、青莲居士等,明代著名文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擅长绘画,并精于书法与诗词。李流芳的诗歌创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其作品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感悟。
诗歌原文:“一望山坳红紫堆,皋亭五月熟杨梅。”“家家火树垂千缬,日日冰盘荐百枚。” “尚拟趁晴看饱去,却怜和雨摘将来。”这些诗句不仅生动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还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景色变化的深刻体会。
艺术特色:《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意象鲜明且富含哲理。通过对雨天采摘杨梅这一场景的细腻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思想内涵:从思想上看,此诗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雨中的山坳,品味着杨梅的甘甜。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生活中小确幸的珍视和对平淡生活的赞美。
《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不仅是明代李流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