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萧萧梦不成,高楼微月夜深情。
可怜昔日擅歌舞,却向西宫听漏声。
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是明代诗人王邦畿创作的诗篇。这首诗作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故土、旧日繁华以及友人离去的感怀。《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不仅体现了王邦畿的诗歌才华,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王邦畿,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王邦畿是位副贡生,隐居于罗浮山。王邦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历史厚重感。《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的创作背景,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时代变迁。
诗的原文如下:
杨柳萧萧梦不成,高楼微月夜深情。
可怜昔日擅歌舞,却向西宫听漏声。
诗中的“杨柳萧萧”描绘了春夜的景象,而“高楼微月夜深情”,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不舍与牵挂。诗中“昔擅歌舞”的描写,让人不禁联想到徐士彦昔日的辉煌,而他“却向西宫听漏声”,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文人的生活状态。诗中的“西宫”可能暗指当时的政治中心或重要的政治场所,而“徐士彦赴罗阳幕”则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共同关注。
《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主题表达。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凄美且充满哲思的氛围。诗中“杨柳萧萧”既是对春夜景象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西宫词送徐士彦赴罗阳幕》不仅是王邦畿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历史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文献资料。这首诗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受到后世赞誉,更因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