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山中哭子

父存儿已殁,寒馁有谁依。
不念身无后,堪怜死是归。
西山时日短,南极梦魂飞。
大壑餐霞处,哀号坐翠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山中哭子》是明代诗人李英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英(一五四四—一六〇九),字少芝,顺德人。少因家贫无以自资,乃以青衣给事欧大任。他的天资俊颖,善诗能文,尤工五七言近体。其作品《席上赋明月》一咏倾倒众人,时有“青衣诗人”之誉。欧大任丧逝后,英乃归憩桑梓,隐居龙津,结垆卖酒,交游一时之彦,有临邛之风。
  1. 诗歌原文
    父存儿已殁,寒馁有谁依。
    不念身无后,堪怜死是归。
    西山时日短,南极梦魂飞。
    大壑餐霞处,哀号坐翠微。

  2. 诗歌解析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亡子的哀思和对父亲的怀念。”寒馁有谁依”表达了家中的困境和孩子逝去后的孤独感。”不念身无后”反映了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及无法陪伴的遗憾。”堪怜死是归”则揭示了诗人对儿子死亡的无奈接受和内心的悲痛。
  • 意象运用:诗中多次提及自然的意象,如“西山”、“大壑”、“南极”,这些自然元素的使用,不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也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大壑餐霞处”和”哀号坐翠微”更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失去亲人后的哀伤和悲凉。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联提出主题,颔联深入展开,颈联进行扩展,尾联进行总结。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层次分明,情感逐渐加深。
  1. 文化背景
  •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生死和亲情的题材非常常见,但往往以宏大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深刻的哲理探讨为主。《岁暮山中哭子》虽然简单,却以一种质朴的情感打动人心。
  •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家庭贫困、子女教育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同情。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李英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力度,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复杂的情感。例如,“西山时日短”和“南极梦魂飞”等句子,虽简短,却富含深意。
  • 情感真挚:李英的诗作情感真挚,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传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家庭的牵挂。

《岁暮山中哭子》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李英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