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蚕丝 其一

拾蚕蚕如指,出桑桑如掌。
一日三箔眠,交侬那得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作蚕丝 其一》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学价值的诗歌。这首诗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首描绘蚕丝制作的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李攀龙是明代的著名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作为“前七子”之一,李攀龙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诗歌原文:《作蚕丝·其一》全文为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1)

  3. 诗句解析

  • 柔桑感阳风,阿娜婴兰妇: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桑叶与阳光的互动,以及女性采摘桑叶的温柔姿态。
  • 垂条付绿叶,委体看女手:描述了蚕吐丝的过程,蚕的身体与绿叶相连,仿佛是在观看女子的手工作。
  •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春蚕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日夜不停地吐丝,表达了对蚕辛勤劳作的赞美。
  •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尽管蚕会消耗自己的生命,但它仍然愿意为了产出美丽的丝绸而不懈努力。
  •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这里提到了缫丝的过程,通过“相思条女密”的形象描绘,传达了制作过程中女性的细致与专注。
  •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这句诗强调了缫丝工艺的复杂性,需要将蚕丝投入热水中,以便于后续的纺织工作。
  • 素丝非常质,屈折成绮罗:虽然蚕丝本身并不华丽,但它经过加工后可以织造成华丽的丝绸,体现了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化和美的存在。
  • 敢辞机杼劳,但恐花色多:这句诗表达了制作者对于机械劳动的态度,担心过多的花色可能会影响丝绸的质量。

可以看出《作蚕丝·其一》不仅仅是一首描述蚕丝制作过程的诗,更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观察。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和劳动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