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华发相得,落日青山自寒。
薄宦何如浊酒,故人谁在长安。
同元美赋得寒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元美赋得寒字》是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攀龙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作者背景: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并称“五子”,后又有吴国伦、徐中行加入被称为“后七子”,其中李攀龙和王世贞更是被推举为领袖。他的诗作以其声调著称,但亦有人指出他的作品存在模拟生涩的问题,这在后世引起了关于诗歌创作真实性的讨论。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诗歌原文及鉴赏:李攀龙的《同元美赋得寒字》表达了他对秋天景象的感受与感慨。诗中的“秋风华发相得”描绘了一幅秋天萧瑟的画面,同时“落日青山自寒”进一步渲染了深秋时节的寒冷气息,而“薄宦何如浊酒,故人谁在长安”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整体而言,此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文化影响:《同元美赋得寒字》作为李攀龙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攀龙高超的诗歌技巧,也反映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明代诗歌的风格和内涵,还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虽然李攀龙的诗歌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但他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同元美赋得寒字》等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