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

烛烛芙蓉花,擢擢采兰妇。
怀袖忽已盈,馨香谁为有。
秋草一以萎,此物难独久。
驰情一水间,无因携素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歌,出自唐代诗人李攀龙之手。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情感纠结。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的作者是李攀龙,他生活在唐朝,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感情著称于世。他的诗歌多采用五言和七言的形式,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动人,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2. 诗歌原文:《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这首诗的文字如下:
    烛烛芙蓉花,擢擢采兰妇。怀袖忽已盈,馨香谁为有。秋草一以萎,此物难独久。驰情一水间,无因携素手。

  3. 诗句解读:在这首诗中,“烛烛芙蓉花”形容花朵盛开时如同点亮了烛火一般耀眼,而“擢擢采兰妇”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勤劳采摘兰花的女子。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怀袖忽已盈”,意味着虽然女子满怀着对花朵的爱恋,但最终只能空手而归,因为花朵的美丽并不能持久。这不禁让人感叹,世间的美好总是转瞬即逝,令人唏嘘不已。

  4. 思想内涵: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攀龙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其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诗中的“秋草一以萎,此物难独久”,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往往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5. 文化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攀龙的《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刻体现。

《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美好瞬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