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

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
彩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
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
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
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古寺的描绘和对友人同行游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宁静、远离尘世纷扰的心境。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简介
  • 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他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主张文学复古运动,其作品在当时及后世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 诗歌原文
    四海携名士,弥天得上方。彩丝还令节,白马自开皇。
    挥拂灵花里,摊经祗树傍。灯轮侵日出,塔影入云藏。
    净土殊幽事,清斋复妙香。幻知看绂冕,静欲厌词章。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人间空竞渡,未解问慈航。

  2. 诗歌解读

  • 四海携名士:表达了与朋友们一起出行的愉快心情。四海为一家,携带着众多文人雅士一同出游,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文学交流的热爱。
  • 弥天得上方:形容景色美丽,如同天堂般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上方”可能是指天宁寺所在地,一个具有神秘色彩和高远意境的地方。
  • 彩丝还令节:彩丝通常指端午节的丝线,这里用来象征节日或特殊时刻的到来。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对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的期待。
  • 白马自开皇:白马象征着祥瑞和顺利,而“开皇”可能指的是皇帝或者国家,这可能寓意着诗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像皇帝一样,充满吉祥和顺利。
  • 净土殊幽事:净土通常指清静的佛地,这里的“异幽事”可能是指寺庙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奇妙事情,或者是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
  • 清斋复妙香:清斋即清净无物的斋戒,表示诗人在出游期间遵循了严格的戒律,保持身心的清净。同时,“妙香”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香气,暗示着修行和禅修的氛围。
  • 幻知看绂冕:绂冕指的是古代官员的头饰,这里可能指的是官场中的功名利禄。诗人用“幻知”来表达对名利的超脱和淡泊,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反思。
  • 静欲厌词章:静欲表示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厌词章则意味着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和功名的追求。诗人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 薜荔来风雨,杉松接渺茫:薜荔是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风雨和变化;杉松则是常绿树种,代表着坚韧和恒久。这里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人间空竞渡:比喻人们为了名利等世俗之事而奔波忙碌,如同过河竞渡一般,最终只能留下空寂。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批评和反思。
  • 未解问慈航:慈航通常指慈悲的船只,这里可能寓意着寻求心灵上的救赎和解脱。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景色描写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丰富: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彩丝、白马、灵花、祗树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韵律和谐:诗的韵脚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文化背景
  • 天宁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大街76号,始建于西晋永康二年(公元303年),初名天宫寺。
  • 天宁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也是南京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1. 历史影响:《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作为李攀龙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日同子相游天宁寺》是一首充满深意和韵味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人文情怀的追求,也反映了明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文人的生活态度。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了解并欣赏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