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
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
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
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寿藏为顾静趣赋
介绍
《寿藏为顾静趣赋》是明代史谨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信息:
作品原文: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
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
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
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作者简介:
史谨,字公谨,号吴门野樵,明朝苏州府昆山人。他生于洪武年间,在云南谪居,之后迁至湘阴县丞,并任应天府推官。史谨罢官后侨居南京,性格高洁,喜爱吟咏和绘画,筑有独醉亭,以卖药为生。史谨的诗作中不乏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志趣和情感,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创作背景:
关于《寿藏为顾静趣赋》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然而,根据史谨的其他作品以及他的生平经历来看,这首七言律诗可能与其在云南谪居期间的经历有关。谪居往往伴随着个人心境的变化和对自然的感悟,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史谨的绘画和吟咏爱好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艺术的色彩。文学价值:
《寿藏为顾静趣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作为史谨的作品,展示了明代中期文人对于自然美、人生态度以及精神追求的思考。诗中的“举世有谁曾不死”和“此身于我复何忧”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死的深刻理解。此外,诗中“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等句,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赏析:
《寿藏为顾静趣赋》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诗中的“穿林”“生前祭”等意象,暗示了人与自然、生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对生死哲理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的体现。
《寿藏为顾静趣赋》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明代诗歌。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