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元美 其五

江南风雨梦扁舟,蓟北燕花傍酒楼。
无那故人摇落尽,教君何处不悲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元美其五》是李攀龙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李攀龙的生平: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今属山东)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谢榛、王世贞等并称“后七子”,在明代文学复兴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创作背景及影响:《寄元美》创作的时间背景是在嘉靖二十三年,即公元1544年。当时李攀龙担任刑部广东司主事,后迁陕西提学副使,最终官至河南按察使。他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直至清初依然有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寄元美·其五》原文如下:
    寥落文章事,相逢白首新。
    微吾竟长夜,念尔和阳春。
    把酒千门雪,论交四海人。
    即今燕市里,击筑好谁亲。
  • 李攀龙通过此诗表达了与友人元美重逢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友谊的展望。整首诗洋溢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凉感伤。
  1. 艺术特色与鉴赏
  • 意象选择:李攀龙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千门雪”可能隐喻着纷繁复杂的官场生活,而“阳春”则象征着美好和谐的时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李攀龙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他通过对朋友的描述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示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希望。
  1. 历史地位与评价
  • 文学成就:李攀龙作为“后七子”领袖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对古文的重视,更在于他对诗歌创作的探索和创新。他的创作实践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后世影响:《寄元美》不仅是李攀龙个人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明代文学特别是复古运动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它反映了当时文坛的风貌和社会背景,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寄元美其五》不仅展现了李攀龙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对友情的坚持和维护。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明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