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美酒玉壶殷,此日逢君一醉还。
愁见孤城秋色里,不知风雨遍空山。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其二》是明代李攀龙的作品,诗中充满了深秋的愁思和对友人相逢的喜悦。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而且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其二》中的“茱萸美酒玉壶殷,此日逢君一醉还”两句,生动地描述了与朋友相聚时的美好时光。茱萸作为重要的节令象征,在古代常用于制作香囊或饮品,用以驱邪避瘟,象征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此日逢君一醉还”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欢聚一堂,畅饮高歌的快乐情景。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古人崇尚的宴饮文化,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
诗中的“愁见孤城秋色里,不知风雨遍空山”透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远方的牵挂。诗人通过“孤城秋色”这一画面,传达了对友人所在之地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身可能正经历着某种变故或内心的挣扎。而“不知风雨遍空山”更是增添了一丝不可预测的苍茫感,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深远和含蓄。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同样值得称道。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如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得整首诗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情感的真实抒发,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九月同殿卿登南山·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李攀龙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友谊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