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

南楼迢递俯丹梯,烟雨萧条拂槛低。
越徼层阴千里合,吴门春树万家迷。
江流欲动帆樯外,山色才分睥睨西。
一自不斋多暇日,新诗谁与醉同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详细解读:

  1. 作品原文
    南楼迢递俯丹梯,烟雨萧条拂槛低。
    越徼层阴千里合,吴门春树万家迷。
    江流欲动帆樯外,山色才分睥睨西。
    妙一自不斋多暇日,新诗谁与醉同题。赠李明府暂诣广川奉送景王之国帝宠亲王出牧年,逢迎东道借才贤。

  2. 作者简介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当时的其他几位文坛巨擘共同构成了“后七子”的文学派别,影响深远。李攀龙在文学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的诗歌以声调见长,但在艺术成就上则受到了一些批评。尽管如此,他在文学史上仍占据着一席之地。

  3. 诗歌内容解析

  • 首联“南楼迢递俯丹梯,烟雨萧条拂槛低。” 这两句通过描绘南楼高耸入云、俯瞰大地的景象,以及烟雨蒙蒙、景色凄迷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意境。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于人生、历史的思考。南楼作为文人骚客寄托情怀之所,其形象在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 颔联“越徼层阴千里合,吴门春树万家迷。” 这里描绘了一幅辽阔地域上的阴霾景象,越地的层阴如同千里合拢的幕布,笼罩着整个大地;吴门的春树则如同万家灯火,显得朦胧而迷离。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人通过对天地间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内心的忧虑。
  • 颈联“江流欲动帆樯外,山色才分睥睨西。” 这一联进一步丰富了前两联的意境。江水波涛汹涌,帆樯林立,展现出一幅繁忙的港口景象;而山峰则如屏风般横亘在视野中,将远方的景色分隔开来。这两句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诗人通过对江水、帆樯、山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 尾联“妙一自不斋多暇日,新诗谁与醉同题。”赠李明府暂诣广川奉送景王之国帝宠亲王出牧年,逢迎东道借才贤。”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一种祝福和鼓励。诗人借用“妙一”这个名字,寓意着诗人希望友人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态,享受闲暇时光。同时,他也鼓励友人要积极创作新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两句既是对朋友的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诗人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期待和追求。
  • 尾联“帝宠亲王出牧年,逢迎东道借才贤。” 这里的“帝宠亲王”指的是景王,而“出牧年”则是指景王即将离开京城去外地担任藩王的情景。这句诗表达了景王受到皇帝宠爱并被委以重任的事实。而“逢迎东道借才贤”则意味着在景王前往东边的路上,需要借助各地的人才来辅佐他治理国家。
  • 尾联“赠李明府暂诣广川奉送景王之国帝宠亲王出牧年,逢迎东道借才贤。” 这里的“赠李明府”指的是诗人赠送给另一位官员李明府的礼物,可能是一首诗或者是一封信。而“广川奉送”则是指李明府前往广川这个地方,可能是为了迎接景王或者其他重要的人物。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景王即将离开京城去外地担任藩王的情景感到惋惜,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景王的厚望和祝福。
  1. 写作背景
    《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作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当时李攀龙因母亲的去世而心情悲痛,但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相反,他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以此来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2.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其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 语言魅力:李攀龙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他的诗句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
  • 主题思想:此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展望,更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探寻。

《和吴太常南楼烟雨之作》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古风诗歌。它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并从中汲取到对生活的启迪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