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子与使君薜荔园 其一

太守为园自一邱,遥看薜荔接沧洲。
醉来忽下湘君泪,赋罢深知楚客愁。
黯淡欲飞天目雨,萧条犹带洞庭秋。
惟应日共蓬蒿长,安得聊从仲蔚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子与使君薜荔园其一》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组诗,其中第一首为人所熟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攀龙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还深刻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攀龙的生平:李攀龙,明代山东历城人,少孤家贫,酷嗜诗歌,厌习训诂之学。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后,历任刑部广东司主事、陕西提学副使等职,官至河南按察使。他在官场上曾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等人齐名,并称“五子”,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文学成就:在文学上,李攀龙与谢榛、吴国伦、徐中行并称为“后七子”,而以他与王世贞最为著名,被后世尊为“前七子”的领袖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其风格豪放,富有情感,深受后人推崇。
  1. 诗歌原文
  • 遥看薜荔接沧洲:“太守为园自一邱,遥看薜荔接沧洲。”这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雅的园景画卷。“太守”指的是地方官,他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小园林,取名为“子与使君薛荔园”。这里的“一邱”即指一个小山丘或小丘陵,象征着官员的职位虽然卑微,但他仍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
  • 醉来忽下湘君泪,赋罢深知楚客愁:“醉来忽下湘君泪,赋罢深知楚客愁。”通过这两个句子,诗人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在这里,“湘君”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他因忠诚和忧国忧民而被贬至汨罗江畔,最后投江自尽。因此,“湘君”在这里象征着一种悲壮和忠贞的情感。诗人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失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注。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诗中的“遥看薜荔接沧洲”描绘了一幅山水相连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平静。而“醉来忽下湘君泪,赋罢深知楚客愁”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和对历史悲剧的感慨。
  • 思想内容: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对屈原的怀念,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和爱国精神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个人遭遇坎坷的感慨。这些深刻的主题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
  1. 历史背景
  • 明朝的政治环境:明朝时期,政治局势多变,宦官专权和党争不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李攀龙的生活经历:李攀龙的生活经历同样充满了波折。他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他在官场上的遭遇并不顺利,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多的深沉和内涵。

《寄题子与使君薜荔园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