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上郡 其二》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深深眷恋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下面将围绕其内容、背景及其影响展开详细分析:
作者简介: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宗工巨匠”,在文学复古运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作原文:
叱驭何来绝塞游,独看山色向新秋。
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
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
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
作品赏析与注释: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阔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的“独看山色向新秋”描绘了一幅秋日山色的画面,而“人家渐出层厓树,客路高盘断壑流”则展现了边关的荒凉与旅人行旅之艰辛。“朔气忽随风雨至,孤城长傍夕阳愁”反映了边关气候多变和孤独感,而“五原子弟轻烽火,马上谈经半白头”则揭示了边关子弟对战争的态度及老去的无奈。
李攀龙的《上郡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危的关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