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南隐草堂

剩水丰湖破,排峰鼓角来。
泉声穿竹牖,山色恋荒台。
蝶傍烟花杳,鸥游水叶开。
高人何所乐,随意止青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南隐草堂》是张方平的作品。张方平,宋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这首诗作《题南隐草堂》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张方平(950年—1017年),字师正,号乐乡先生,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因其政治生涯坎坷及文化成就显著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倡导道德风尚,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2. 作品原文:琼签隐诀旧曾寻,共秘还金妙旨深。会向本源分造化,即抛尘劫出来今。含生皆是坎离气,复会自知天地心。
  3. 作品鉴赏:此诗通过“琼签”、“还金”等隐喻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谐与人生哲理的理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含生皆是坎离气”中的八卦哲学概念,以及“本源分造化”、“出来今”这样的意象,传达出一种从混沌到秩序,从纷扰到宁静的哲思。
  4. 历史背景:《题南隐草堂》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抒发忧世之感的作品。张方平通过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心理需求。
  5.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诗中蕴含的哲理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得整首作品既富有美感又富含思想深度。

张方平的《题南隐草堂》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更是宋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