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城楼送明卿 其一

西来山色满城头,东望漳河入槛流。
傲吏岁时频卧閤,故人风雨一登楼。
乱离王粲逢多病,著作虞卿老自愁。
君到长安相问讯,谁怜五月有披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郡城楼送明卿 其一》是明代李攀龙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原文
    西来山色满城头,东望漳河入槛流。
    傲吏岁时频卧閤,故人风雨一登楼。
    乱离王粲逢多病,著作虞卿老自愁。
    君到长安相问讯,谁怜五月有披裘。

  2. 诗意解析

  • 西来山色满城头,东望漳河入槛流。:描述了诗人站在郡城楼上,远眺西边的群山,它们覆盖着整个城市;同时望向东方,漳河的水流潺潺流过栏杆。这里的山色与河水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壮丽的自然景观图。
  • 傲吏岁时频卧閤,故人风雨一登楼。:这里通过“傲吏”与“故人”两个词的对比,展现了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一个是在府中地位显赫、受人尊敬的官员,另一个则是因政治动荡而四处漂泊的游子。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环境,却都选择了在雨中相聚,共度风雨。
  • 乱离王粲逢多病,著作虞卿老自愁。:诗人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忧虑。王粲在乱世中遭遇重重困难,而虞卿则因为年事已高而感到忧愁。这些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底蕴,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 君到长安相问讯,谁怜五月有披裘。: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未来的关心和期待。他希望友人能够到达长安,并在那里得到人们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他还提到了五月天气寒冷,提醒朋友要注意保暖。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山水、风雨、历史典故的世界,使得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 用典巧妙: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历史人物,如《史记·伯夷列传》、《后汉书·张衡传》等,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 语言精炼:李攀龙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易于理解又富有韵律感。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通过对时代的刻画,诗歌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感慨。
  • 传承文化精神:李攀龙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郡城楼送明卿 其一》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