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

孤亭遥上翠微重,槛外空林何处钟。
秋到诸天开薝卜,湖连双阙散芙蓉。
云光忽落鼋鼍窟,雨色飞来鸑鷟峰。
自信登临能作赋,肯令陶谢不相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七言律诗。 《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是李攀龙在明代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是李攀龙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

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明代著名文学家,其诗歌创作深受明代复古运动的影响,主张文学复古,强调文风、词藻和格律的规范性。他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他的诗歌风格大体上与前七子相同,被认为是继“前七子”之后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中,李攀龙通过描绘金山寺亭上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的“孤亭遥上翠微重,槛外空林何处钟”描绘了金山寺亭上的独特位置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而“秋到诸天开薝卜,湖连双阙散芙蓉”则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此外,“云光忽落鼋鼍窟,雨色飞来𬸦𬸦峰”和“自信登临能作赋,肯令陶谢不相从”两句,更是体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面前的豁达和豪放,以及对传统文学价值的重新审视。

《与茂秦金山寺亭上望西湖》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它是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七言律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李攀龙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李攀龙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