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村居 其二

百年长药裹,三径且蓬蒿。
华发抽簪短,青山伏枕高。
漂零知浊酒,雨雪见绨袍。
似解冥鸿意,翻然变羽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日村居》其二是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闲适自得心境,还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李攀龙(1565年—1633年),字于鳞,号沧溟,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诗作特点: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著称,体现了李攀龙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百年长药裹,三径且蓬蒿。华发抽簪短,青山伏枕高。漂零知浊酒,雨雪见绨袍。似解冥鸿意,翻然变羽毛。
  • 翻译:百年长药包裹着岁月的痕迹,三间茅屋旁生长着蓬蒿。白发已至,却依然挺拔如簪,青翠的山峦仿佛低枕在我的头顶。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懂得了浊酒的价值,大雪纷飞中,我看见了那件温暖的绨袍。心中似乎有了归隐之意,想要振翅高飞,展翼变羽。
  1. 主题思想
  • 闲适自得:诗人以“茅屋人看小,我居殊觉宽”开篇,描绘了自己眼中看似简陋却内心宽适的居住环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
  • 自然之美:通过对“华发抽簪短”“青山伏枕高”等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传达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到的美好瞬间。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漂零知浊酒,雨雪见绨袍”等句,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飘零之人与浊酒相对照,将寒冷的雨雪与温暖的绨袍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似解冥鸿意,翻然变羽毛”等句,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归隐自然、寻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李攀龙的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研究价值:对李攀龙及其时代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氛围。
  1. 现代意义
  • 审美启示:这首诗所展现的自然美、简朴生活和对自由的向往,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 精神寄托:诗人对归隐自然的渴望和对心灵的自由追求,成为许多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

《冬日村居》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五言律诗,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它让人们在欣赏美丽的文字的同时,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