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闲居 其七

结舌论文地,甘心养拙年。
朱门人自老,白雪调空传。
世路蓬蒿外,浮名燕雀前。
中原二三子,夙昔共周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闲居 其七》是一首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李攀龙(1565年—1633年),字于鳞,号沧溟居士,明朝著名文学家、画家、戏曲理论家,“后七子”之一。李攀龙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创作风格豪放,语言精炼,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与谢榛、宗臣、梁有誉并称为“后五子”,是明代中期重要的文学流派“后七子”的代表人物。
  • 在戏曲方面,李攀龙也颇有建树,他提出了“本色论”,主张戏曲应回归自然,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一理论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结舌论文地,甘心养拙年。朱门人自老,白雪调空传。世路蓬蒿外,浮名燕雀前。中原二三子,夙昔共周旋。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作者认为,那些出身富贵的人虽然拥有华丽的外表和显赫的地位,但内心的空虚和贫乏却难以掩饰。同时,作者也对那些追求名利、追逐虚名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鄙夷和不屑。
  •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放下浮躁的心态,回归自然,追求真实的自我。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启示意义。
  1. 艺术特色
  • 在诗歌形式上,《春日闲居 其七》采用了四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练而有力,节奏明快而流畅。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
  •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富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诗中的“结舌论文地”可以理解为作者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只能选择沉默;而“甘心养拙年”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平凡生活的接受和热爱,不愿意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失去自我。
  1. 历史背景
  •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现实社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李攀龙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自然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 此外,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风气也对李攀龙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春日闲居 其七》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李攀龙的个人生活中,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春日闲居 其七》不仅是李攀龙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诗歌艺术的瑰宝。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