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山子歌 其二 答歌

何柳不黄,何鸟不鸣。
匪无良朋,怀我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方山子歌 其二 答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为诗人与友人方山子唱酬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赞美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一、诗歌原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诗歌解析

  1. 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描述了诗人使用竹杖和草鞋行走,这种轻松自在的状态让人感到比骑马更加舒适。在这里,“竹杖”象征着简朴和自然,而“芒鞋”则体现了随性与自由。
  2. 谁怕: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干扰的超然态度,即在世俗的纷扰中,诗人并不畏惧,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3.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的“一蓑”指的是蓑衣,是一种防雨的衣物。“任平生”则表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整句话的意思是,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诗人都以一颗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享受每一个平凡的瞬间。

三、诗歌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他与友人方山子一同游历西湖,共同吟诵诗歌。在这次游历中,两人相互唱和,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和方山子歌 其二 答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苏轼当时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理念。

四、艺术特色

  1. 意境高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悠闲自得,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2.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态度的豁达。
  3. 语言简练:虽然诗句简短,但每一句都蕴含深意,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和方山子歌 其二 答歌》不仅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的个人品质和生活哲学。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