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滇南诸人

林泉有约共投闲,归伴先生放白鹇。
昨夜梦魂清化鹤,戛然鸣到碧鸡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滇南诸君》是明朝平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小诗描绘了作者与朋友共游滇南的情景,通过清新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水画面。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平显(字仲微),浙江钱塘人,博学多闻,以荐授广西藤县知县,后因事谪戍云南。在这段被贬的岁月中,平显与友人结伴同行,共赴滇南。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山清水秀之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宁静时光。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平显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个人情感,从而创作出了《寄滇南诸君》。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寄滇南诸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在诗歌形式上,平显采用了七言绝句这一古典诗歌形式。七言绝句以其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其次,平显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来塑造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例如,“昨夜梦魂清化鹤,戛然鸣到碧鸡山”这一句子,不仅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夜晚景象,还巧妙地运用了化鹤、碧鸡山等元素,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再次,平显在语言表达上注重精炼和含蓄,避免了过于直白的描述,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例如,“归伴先生放白鹇”中的“放白鹇”一词,既表达了与友人相伴的快乐,又隐含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寄滇南诸君》不仅是平显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原因,许多文人被贬至边远地区,与世隔绝,过着清苦的生活。这种背景使得平显的诗歌带有一种悲凉和哀愁的气息。同时,平显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寄滇南诸君》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平显个人的情感和生活经历,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