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

百年贞节被新旌,海若山灵恨始平。
国士共高滂母义,路人犹指孟姜城。
已无泪可斑湘竹,惟有心堪付史评。
千古神游九泉下,照人肝胆正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石宝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描绘了一幅贞烈的悲壮画面

《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石宝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此作:

  1. 作者生平:石宝生于明末清初,经历了动荡的历史时期,他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2.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的原文“百年贞节被新旌,海若山灵恨始平。国士共高滂母义,路人犹指孟姜城”展现了一个女子以贞烈名垂千古的故事场景。诗中的“百年贞节被新旌”,意味着这位女性虽然已经保持贞洁多年,但最终仍然难逃命运的安排。而“海若山灵”则表达了对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国士共高滂母义”,反映了社会中有识之士对她行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最后两句“已无泪可斑湘竹,惟有心堪付史评”则是她内心的写照,她虽然没有泪水可以斑驳湘竹,但她的内心却如同历史的评价一样,光明磊落。
  3. 艺术手法:《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全诗仅用四句话,便将一位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石宝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4. 社会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石宝通过描写一位女性的贞烈事迹,不仅表现了个人的悲壮,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状况。
  5. 文化价值:作为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文学作品,《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不仅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贞节四咏 其四 旌门》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和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深入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道德、勇气和坚韧不拔精神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