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国趋庭为杨子题

上国风烟满目青,若为南去又趋庭。
胸中八九吞云梦,海上三千快北溟。
骢府彩衣秋半舞,鹤楼仙笛夜深听。
学诗安用重操几,楚国诸生正执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国趋庭为杨子题》的文学解读

石宝,明代真定府藁城人,字邦彦,号熊峰。他与兄石玠同举进士,并修《大明会典》。嘉靖三年,石宝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的身份,在朝为官多年,直至去世。其作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观国趋庭为杨子题》,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观国趋庭为杨子题》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上国风烟满目青,若为南去又趋庭。胸中八九吞云梦,海上三千快北溟。骢府彩衣秋半舞,鹤楼仙笛夜深听。学诗安用重操几,楚国诸生正执经。

首句“上国风烟满目青”,描绘了诗人身处的国家景象,风烟弥漫,青翠欲滴,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接下来的“若为南去又趋庭”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及对历史的反思。

“胸中八九吞云梦,海上三千快北溟。”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其中“吞云梦”和“快北溟”都富有深意,前者暗示着诗人胸怀大志,能够包容一切;后者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乐观态度。

“骢府彩衣秋半舞,鹤楼仙笛夜深听。”此句通过描绘宫廷中的繁华景象以及夜晚的歌舞升平,进一步展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学诗安用重操几,楚国诸生正执经”这两句诗,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和追求。他认为,学习诗歌应该从基础做起,不断积累和磨练自己,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石宝的《观国趋庭为杨子题》不仅是一首描绘国家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诗歌,更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