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七日郊坛分献得山川

山川群祀一坛分,复道东来万燎熏。
尽有精灵裨海岳,岂无功泽比风云。
礼当人日天须应,制出今王古亦闻。
从此八方归禹奠,愿将微意托馀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七日郊坛分献得山川》是明代李东阳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正月七日郊坛分献得山川的场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李东阳,明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其典雅、流畅的风格受到后人的赞誉。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
  • 作品风格:《正月七日郊坛分献得山川》体现了李东阳的诗歌特色,即注重音韵和对仗,同时也不乏深刻的情感表达。
  1. 诗词原文
  • 山川群祀一坛分,复道东来万燎熏。尽有精灵裨海岳,岂无功泽比风云。
  • 礼当人日天须应,制出今王古亦闻。从此八方归禹奠,愿将微意托馀芬。
  1. 诗意解析
  • 描写场景:诗中的“山川群祀一坛分”描绘了郊坛分献的场景,通过“万燎熏”形容烟火升腾的壮观。
  • 表达情感:“尽有精灵裨海岳”,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灵气的敬畏与赞美;“岂无功泽比风云”,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所作所为能够惠及万物的自信。
  • 政治寓意:“礼当人日天须应”,意味着国家的政治活动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民心;“制出今王古亦闻”,表示这样的制度和政策可以传承给后代君王,具有深远的影响。
  • 愿景与期待:“从此八方归禹奠”,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愿将微意托馀芬”,则是诗人对自己微薄意愿的寄托,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1. 艺术特点
  • 用词精准: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词汇,如“万燎熏”、“精灵”、“裨海岳”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场景,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工整:诗句中的对仗工整,如“尽有精灵裨海岳”与“难道无功泽比风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高超的对仗技巧。
  • 情感丰富:诗歌不仅描绘了场景,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1. 历史背景
  • 明代文化: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文化发展繁荣,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郊坛分献:郊坛分献是古代帝王在重要的节日里进行的一种仪式,象征着天地神灵的祭拜,也是国家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正月七日郊坛分献得山川》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场景的精彩描述,更蕴含了深刻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社会地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