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

滞雨浓云黯不收,漕歌声动木兰舟。
星稀禁阙天初霁,水落长淮地始秋。
国计已随山共积,归心应与水争流。
山南后裔声名在,要识清朝有壮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是明代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以下将详细介绍此首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滞雨浓云黯不收,
    漕歌声动木兰舟。
    星稀禁阙天初霁,
    水落长淮地始秋。
    国计已随山共积,
    归心应与水争流。

  2. 作者简介

  •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他是明朝中期的著名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精湛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李东阳在《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中,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壮阔的水墨画卷。诗句中的“滞雨”、“浓云”等意象,不仅烘托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转机。
  • 情感之深: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人以“国计已随山共积,归心应与水争流”为喻,既展现了国家财政的繁重,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 语言之雅:李东阳的诗句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如“滞雨”、“浓云”、“木兰舟”等意象,都极具画面感和音乐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古典的韵味。
  1. 历史背景
  • 《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创作于明朝中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李东阳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 漕运,即漕运系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它连接着南北各地的物资交流,对于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漕运的诗歌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送崔指挥谦漕运还大河》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文学艺术和社会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