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和御史墓山八韵 其六 冠峰湛露

危峰高耸似峨冠,草树蒙茏露未干。
袍笏尽消狂客拜,风尘不受世人弹。
羽幢朝岳云中降,鳌首当空海上看。
下有白头未死地,石门空枕夜台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用和御史墓山八韵·其六·冠峰湛露》是由明朝李东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感悟,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独特韵味及其对人生境遇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危峰高耸似峨冠,草树蒙茏露未干。
    袍笏尽消狂客拜,风尘不受世人弹。
    羽幢朝岳云中降,鳌首当空海上看。
    下有白头未死地,石门空枕夜台寒。

  2. 诗歌内容解析

  • 危峰高耸似峨冠:描绘了山峰之高峻,如同古代官员的官帽一般,形象生动。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山峰比作官帽,既表现了山峰的高峻,也隐喻了诗人对于官场或仕途的向往与敬畏。
  • 草树蒙茏露未干: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的清新与生机勃勃,同时也暗寓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里的“未干”可能意味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或是希望保持一种纯洁无暇的状态。
  • 袍笏尽消狂客拜:描述了世俗的礼节和繁文缛节都已褪去,诗人仿佛从一个追求名利的红尘中人转变为一个超脱尘世的隐逸者。这里的“袍笏”指的是古代官员的服饰,而“拜”则暗示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已化为尘土。
  • 风尘不受世人弹: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偏见和流言蜚语的超然态度。这里的“不受世人弹”不仅是对外界批评的无视,也是诗人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一种象征。
  • 羽幢朝岳云中降:形容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即皇帝的仪仗队在云雾中降临,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氛围。这里的“朝岳”可能指的是皇帝出行的场景,而“云中降”则强调了仪式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
  • 鳌首当空海上看:通过“鳌首”这一神话传说中的海神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海洋和大海的敬仰之情。同时,“当空”一词也暗示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胸襟的坦荡。
  • 下有白头未死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观的深刻思考。这里的“白头未死地”可能指的是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和追求,即使年纪已老,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
  • 石门空枕夜台寒: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凄凉的景象,诗人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带来的冷清。这里的“石门”和“夜台”都是古代丧葬文化中的象征,而“寒”字则传达了诗人对于死亡的无奈和感慨。
  1. 诗歌主题
  •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山峰、草木、朝贺仪式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困惑。诗人通过这种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每一句都押韵,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 在语言表达上,诗人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危峰高耸似峨冠”、“袍笏尽消狂客拜”,这些生动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此外,诗歌中还穿插了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如对生死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等,这些都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1. 历史背景
  •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为许多文人提供了反思和创作的契机。李东阳作为当时的一位重要文人,其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声。

《徐用和御史墓山八韵·其六·冠峰湛露》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其背后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