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马抑之同年

不见山人又几时,浮云流水杳难期。
头颅自白非因老,心事全消却未痴。
贺监有船多载酒,浪仙无寺不题诗。
只应闲却经纶手,独向空江把钓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马抑之同年》是明朝时期的一首七言律诗,由李东阳创作。《寄马抑之同年》的原文如下所示:

不见山人又几时,浮云流水杳难期。
头颅自白非因老,心事全消却未痴。
贺监有船多载酒,浪仙无寺不题诗。
秪应闲却经纶手,独向空江把钓丝。

接下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诗歌原文
  • 不见山人又几时:这句表达诗人对某位山中人的怀念,但已难以再见其踪影,时间流逝使得与山中人的相见变得遥不可及。
  • 浮云流水杳难期: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如同浮云和流水一般,无法捉摸和预测。
  • 头颅自白非因老:这里用“自白”来比喻自己的白发并非因年老而出现,而是出于某种内心的觉醒或觉悟。
  • 心事全消却未痴:表达了诗人放下了所有的心事,虽然看似没有痴情,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情感或思考。
  • 贺监有船多载酒:提到了一位名叫贺监的人,他拥有一艘船,船上装满了美酒,暗示着丰富的社交生活和欢乐的氛围。
  • 浪仙无寺不题诗:浪仙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没有寺庙的地方也不忘留下诗句,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艺术的热爱。
  • 秪应闲却经纶手: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已经放弃了政治上的事务,选择了一种更为悠闲的生活方式。
  • 独向空江把钓丝:诗人独自在空旷的江边垂钓,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1. 作者简介
  •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为官。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深沉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也是对生活、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东阳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可能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他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

《寄马抑之同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还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