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掖对月三首 其二

月满千门夜,寒生十月交。
素光随剑佩,空影彻鸣鞘。
宫漏晓初滴,霜钟晴更敲。
侍臣瞻望地,无语立螭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掖对月三首其二》是一首明末诗人李东阳的诗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明代官员、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东掖对月三首其二》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月满千门夜,寒生十月交。
    素光随剑佩,空影彻鸣鞘。
    宫漏晓初滴,霜钟晴更敲。
    侍臣瞻望地,无语立螭坳。
  • 翻译
    在月光洒满千家万户的夜晚里,寒气从十月开始滋生。
    月光清冷如剑上的寒光,映照着侍臣的身影,他们的影子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直至夜深人静时也未曾消散。
    晨钟暮鼓声声入耳,宫漏初响,霜钟再次响起,但侍臣们无言以对,只能默默地站立在螭坳之地,望着皎洁的月亮,心中涌起无尽的思绪。
  1. 诗歌鉴赏
  • 该诗通过对月光与影子的描写,深刻表现了宫廷侍臣面对明月时的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不仅仅是由于环境造成的,更多的是内心情感的投射。月光下的剑佩与鸣鞘,既是对权力的象征,也是对这些侍臣精神的一种考验。
  • 诗中“宫漏”、“霜钟”等意象,传达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敏感以及对权威的敬畏。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1. 历史背景
  • 《东掖对月三首其二》的创作,不仅是李东阳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明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许多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国家的渴望。李东阳作为一位官员,其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关注以及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手法上,李东阳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月光与剑影的对比,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权力的无情;而影子的持久则象征着某种坚持或忠诚。
  • 此外,诗歌的押韵和对仗工整,展现了李东阳精湛的诗歌技巧。每一句的平仄声调都经过精心安排,使得整首诗既有音乐之美,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东掖对月三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物诗,更是李东阳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明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