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有隐士,飘飘仙者徒。
朝游螺之巅,暮息螺之隅。
红尘拂落身外事,白首读尽人间书。
不骑琴高鲤,不钓任公鱼。
手披演雅篇,架列山海图。
蛾司漫给五斗黛,蛤浦岂羡双明珠。
槐台封侯笑蝼蚁,楚关脱网怜蜘蛛。
人言大隐隐朝市,小隐螺山无乃是。
何物老病香山翁,隐作流官良可鄙。
酌螺之杯隐螺几,坐对螺山净如洗。
钿屏矗矗镜边来,佛髻峨峨望中起。
千林飞翠散晴空,半岛寒云浸秋水。
我寻螺山居,遂识螺山路。
一见螺山人,再诵螺山句。
纷纷草堂文,悠悠遂初赋。
丈夫无远谋,千载何足慕。
我本逍遥人,亦有罝网虑。
买山每寄沃州书,寥落江乡叹迟暮。
江乡寥落不可留,便当卜尔山之幽。
安得神鳌负山去,共踏青螺海上游。
螺山隐士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螺山隐士歌》是释守仁的作品,创作于明代,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和隐逸情怀的诗词。下面对《螺山隐士歌》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螺山隐士歌》的作者是明朝僧人释守仁,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显示了他在当时文人圈中的一定影响力。
诗作内容:该诗通过描绘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满了禅宗思想和隐逸精神。例如,“红尘拂落身外事,白首读尽人间书”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知识的尊重。
文学价值:《螺山隐士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自由的探索。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如“螺山”“演雅篇”“山海图”,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艺术风格:从艺术角度来看,《螺山隐士歌》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士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诗歌的结构布局巧妙,语言运用灵活多变,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融入了新意,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文学造诣。
文化影响:除了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螺山隐士歌》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人们所传诵,更因其蕴含的佛教思想而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螺山隐士歌》不仅是一首表达隐逸生活理想和禅宗思想的诗词,也是明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