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通衢店

倦客寻山店,随人入郭门。
短檐低白日,细雨又黄昏。
伫立知何处,徐行渐到村。
不辞频问讯,恐或是桃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投通衢店》是明末清初成鹫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相关内容: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成鹫,广东番禺人,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他于明举人方国骅之子的身份下成长,十三岁补诸生,因时世苦乱于康熙十六年(1677)落发为僧。
  • 时代背景:成鹫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诗人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同情。
  1. 作品原文
  • 《投通衢店·倦客寻山店》全文如下:“倦客寻山店,随人入郭门。短檐低白日,细雨又黄昏。伫立知何处,徐行渐到村。不辞频问讯,恐或是桃源。”
  • 诗作以“倦客寻山店”开篇,描绘了一位游子在黄昏时分,随着人群走入村落的情景。随后,通过短檐、白日、细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归宿。
  1. 主题思想
  • 漂泊与归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乱世之中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于安宁生活的向往。通过“不辞频问讯,恐或是桃源”这句话,表达了对未来理想家园的憧憬。
  • 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还蕴含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成鹫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短檐”、“白日”、“细雨”、“黄昏”,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景物,更传达了诗人的情感。
  • 韵律和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投通衢店》不仅是成鹫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明末清初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传承:该作品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生活理想,对于现代人追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投通衢店》不仅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