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萧教授引之

衔哀读铭诔,悲泪若河悬。
念我同门友,于今在九泉。
契阔虽云远,情好乃逾坚。
都门送别时,何意遽长捐。
达宦每在晚,朝露竟溘先。
一夕成长往,二胤仍各天。
枯骼委烈焰,馀烬藏墓田。
人生孰无死,礼葬固所贤。
等为归腐朽,终当随化迁。
所以旷达士,形骸岂复怜。
佳名苟不没,讵必分乌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萧教授引之》是明代诗人李昌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该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李昌祺,字昌祺,江西庐陵人,明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后,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他曾在吏部任职,并在广西布政使任上因事被贬。李昌祺有《运甓漫稿》等其他著作传世。

  2. 原文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同门好友的深情怀念与哀悼。诗中充满了悲怆之情,“衔哀读铭诔,悲泪若河悬”展现了作者面对逝去的同门友时悲痛欲绝的心情,泪水如河流般悬挂于胸前。“念我同门友,于今在九泉”则透露出作者对友人已逝的无奈与哀叹,他无法接受朋友已经长眠于九泉之下的事实。

  3. 情感表达:尽管两人之间虽有距离,但彼此的情谊却愈发深厚。“契阔虽云远,情好乃逾坚”表明尽管时间相隔遥远,但彼此的情感却更加坚固。“都门送别时,何意遽长捐”反映了作者在分别时刻的不舍和悲痛,以及对于友人突然去世的震惊和哀悼。

  4. 哲理思考:“达宦每在晚,朝露竟溘先”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指出即使是高官显贵也难逃一死。这反映出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深刻理解。最后两句“人生孰无死,礼葬固所贤”则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即使面临死亡,人们也应该遵循礼制,尊重生命的价值。

  5.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悼念,还通过对生死、离别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哀萧教授引之》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五言古诗。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还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死亡及友情的独特见解。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