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嘉兴通济院题壁

过尽平湖拟问津,忽惊林屋傍湖滨。
竹阴风细疑无暑,花落莺啼别有春。
身世不逃嗔妄想,飘零长作别离人。
何时一了平生愿,归去家山拜老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嘉兴通济院题壁》是明朝诗人朱同的一首著名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朱同,字子实,号青莲居士,明朝时期的文人、学者。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以其清新脱俗的诗词而著称。朱同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
  2. 诗词原文:过尽平湖拟问津,忽惊林屋傍湖滨。竹阴风细疑无暑,花落莺啼别有春。
  3. 诗词鉴赏:朱同的《宿嘉兴通济院题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象。首句“过尽平湖拟问津”,表达了诗人在湖边的漫步与沉思;次句“忽惊林屋傍湖滨”,则描绘了诗人在林中小屋旁意外发现的惊喜。第三句“竹阴风细疑无暑”和第四句“花落莺啼别有春”,则是诗人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捕捉到了季节变换带来的微妙变化和春天的气息。
  4. 写作背景:朱同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很可能与他在嘉兴一带的游历经历有关,通过对这片土地的感悟,抒发了他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5. 艺术手法:朱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节奏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
  6. 文化影响:作为明朝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朱同的《宿嘉兴通济院题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且在后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展示了朱同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7. 赏析: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关注其语言的精炼与画面感的营造。如“竹阴风细疑无暑”中的“疑无暑”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竹林中凉爽宜人的环境。同时,“花落莺啼别有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
  8. 现代解读: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是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美丽与诗意,而朱同的这首诗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发现美的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朱同的《宿嘉兴通济院题壁》不仅是明朝诗歌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古代文人的才华横溢,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灵感与智慧。

相关推荐